郭校长 跳槽大学·校长
APP 内打开
分享
评论
6

那些年VC、PE的投资经理原来都跳槽转行到这些行业了。。。。扎心了

不知道大家对投资经理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记得校长在六年前刚进入创投圈的时候,听到大家嘴里最多的一个词就是VC,全称为Venture Capital,翻译过来可以叫创业投资或商业投资,但大家统一喜欢叫做风险投资,而且慢慢VC也成了专业投资机构、天使投资人、早期投资阶段等等的代名词。

所以,投资经理就是投资机构里的项目经理,主要负责寻找优质项目,看商业计划书,给项目做背景调查、撰写投资报告、跟踪项目的交割、以及投后服务等工作。

由于这篇文章主要是写给想要了解和进入风险投资行业的朋友,为了大家可以更好地了解投资经理这个职业,所以还是做一些信息铺垫。

首先,投资这事儿本来就有风险,无论你是买股票还是买基金,甚至投资房产,只要是跟购买资产且有较高收益预期的相关行为都可以认为是投资。

那么,VC(风险投资)怎么就变成了创投圈大家嘴里出现频次最高的词了呢?

原来VC(风险投资)也是一个舶来品,在大家认知里的股票,其实属于金融投资里俗称的二级市场的金融衍生品,而风险投资尤其是企业上市之前的早期风险投资,往往会被称为一级市场投资。

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都属于金融市场的一部分,那么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校长通过一个例子就比较容易懂了:假如过年你准备去菜场买猪肉,可能要买二十斤,但是最近的猪肉价格不太稳定,今天15元一斤,明天就可能变成了20元一斤,而且最近菜场还开了一家专门卖长白山黑猪肉的店,里面的黑猪肉每斤要50元,但好在价格都还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买贵了和买便宜了影响都不大,但如果你是一个几百家门店的连锁餐厅老板,那确实要关心一下猪肉价格。

如果我们把这个菜场比作是二级市场,那么负责承销的券商就是猪肉店,而企业则是养猪户,个体家庭就是常说的散户个人投资者,而连锁餐厅可以看作是基金公司;

那些从养猪户购买整车生猪来倒买倒卖的二道贩子,还有直接投钱给养猪户建养殖场和猪肉加工厂的个人或者公司都可以认为是一级市场的投资方,只不过参与投资的阶段不同。

由于生猪的价格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饲料价格的波动、疫苗价格的波动、兽药价格的波动、传染病和自然灾害以及政府补贴等等,每一个因素都会造成整个猪肉市场的价格波动,而价格的波动就会直接决定着这些二道贩子、投资人、养殖户的冬天是去三亚度假,还是到处借钱和贷款来解决资金链的问题。

所以,从投资养殖户进行规模化生产养殖、到投资建设加工厂、再到倒卖生猪,其中的投资金额与风险虽然是逐步递减的,但其每个环节的预期收益与要承担的风险都要远远大于在菜场买猪肉的个人和餐厅。

在创投圈,一级市场单笔投资额少则几十万、几百万人民币、多则几亿、十几亿美金。

虽然,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投资标的都是企业,但背后需要承受的风险却是天壤之别,所以一级市场投资才会被称为风险投资。

早些年,专业做风险投资的一批人基本都是财务自由的企业家,且大多都诞生于美国硅谷,由于美国硅谷具备科技创新的土壤和文化,而且通过融资、并购、上市而实现一夜造富的神话也是身边可以真实看到的,于是就在当地孕育出了早期投资的文化,在硅谷每天都有心怀改变世界梦想的年轻人带着商业计划书,到处寻求天使投资。

而慢慢也就出现了很多专业投资早期公司的基金,这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中的VC。

但中国的专业早期投资机构也就才7、8年的历史时间,曾经的BAT早些年其实拿的基本也都是国外机构的钱。

中国本土的早期投资机构之所以没能更早出现,一方面是没有足够多可投资的企业,另一方面也是国家政策和法律体系的不完善。

既然是风险投资,那对于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只有足够高才能吸引这些甘愿承受风险的早期投资人,当年软银的孙正义投资阿里巴巴2000万美金,到真正退出时的回报收益差不多翻了3000倍。

也恰恰只有互联网企业才能在短短几年时间给投资人带来如此难以想象的回报,而中国互联网科技创新真正的崛起其实也就是从2014年开始,以聚美上市为代表事件,加上一批天使投资人的到处布道,国内的互联网创业浪潮才正式开始。

校长我也是那个时候开始接触和了解创投,每天都会看到十个项目在创投媒体上报道最近刚完成A轮5000万融资,最新估值为10亿人民币。

作为一个刚毕业没多久的大学生,每天被这种新闻洗礼,不免会陷入犹豫自己是应该加入互联网创业大军还是老老实实先打工?

校长我的本专业其实既不是金融也不是IT,属于医学和生物学范畴。

但由于自己当时脑子里有很多idea,加上被互联网这趟时代的高铁推着走,便每天开始研究和学习各种互联网项目,比如:社交软件、互联网+宠物医院、定时通讯工具等。

但后来意识到自己距离真正能做一家公司还缺少很多基本条件,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合伙人,于是便想从哪可以找到合伙人呢?最后,想到了VC。

VC每天都在和创业者打交道,自然可以认识到很多创业者,这就可以为自己今后的创业积累人脉,所以我便把投资机构作为自己职业规划的第一个赛道。

介绍了这么多,想必大家对于投资经理这个职业已经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了。

一个合格的投资经理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行业研究定位,比如:专注研究互联网行业项目的或人工智能赛道项目的,术业有专攻才能投出好的项目。

其次,早期机构的投资经理每个月至少要看上百份商业计划书,撰写行业研究报告不少于两篇,面谈创始人十来个。

由于在创投圈,投资机构是给钱的,创业公司是要钱的,所以相对而言可以把投资机构看作是创业公司的甲方爸爸。

既然是甲方,自然从身份感上和受尊重程度上都会感觉高人一等,尤其对于刚入行的年轻人,背靠着几十亿基金盘子,不管是和创始人面谈时还是参加一些大型会议时,总是不自觉地表现出身上的光环。

校长当年去的那家机构的盘子不大,也就2-3个亿规模,主要投种子期和天使期的项目,投资金额在30万—300万之间。

而且,当时应聘这个投资经理职位的竞争也是相当激烈,一个投资经理的职位四个人同时面试。

除了校长以外,其他三个都是名校毕业,还有一个是刚从加拿大留学回来的。

面试流程也很简单,就是拿出一个创业项目让我们分别来分析其投资价值和风险点。

面试结果是没要我,留下了上海交大的一位研究生,但校长却通过那次面试认识了当时的投资副总,后来机缘巧合就跟随这位副总成了他的助理。

虽然是助理,但干的工作难度却一点不低于投资经理,除了投资经理日常的工作以外还要各处跑会:项目路演会、创投峰会、行业交流会、投资赛道专题分享会等等。

北京应该是全世界每天会议最多的城市了。

随着2018年创业浪潮的退去,带来的还有企业估值泡沫的破裂,大批B轮C轮的企业由于融不到资而纷纷倒闭,马太效应下很多小的投资机构由于之前投资企业的死亡,再加上没有很好的退出渠道,回报收益更是惨不忍睹,这样的情况下也都开始了裁员。

要说投资经理这活儿好干吗?校长只能说这个行业比一般的行业更加体现二八法则。

首先从资金端来看,只要基金合伙人有募资渠道,不管是拿自己的存款,还是向身边的煤老板、拆迁户募资或者通过渠道中介来寻找LP,有钱就能自称是投资机构。

基本上投资机构的合伙人可以分为三类:曾经创过业的企业家或合伙人、曾经做二级市场投资的机构合伙人、财经媒体人。

所以,当时整个VC圈也是鱼龙混杂,但对于创业者来说,有奶便是娘,能够真金白银投进来的就是支持自己梦想的天使。

那么,早期投资这事到底有没有专业度呢?

说实话,专业度真的不太强,虽然需要研究行业、分析项目的投资价值和风险、看创始人、看团队,看财务数据等等。

但其背后最内核的其实还是认知能力,这个认知能力包括对行业趋势的认知和对创始人内在特质的认知。

而在很多外行进来的VC眼中,做早期投资就是一个拼眼光、拼运气的活儿,这样的话似乎就和赌博没有什么区别了。

所以,真正能够挣到钱的VC可能只有5%,而能够给VC带来翻倍收益的创始人却可能连5%都没有。

而选择做投资经理这个职业的年轻人,根据校长身边认识的有以前自己创业失败的创业者;有在互联网公司做过技术或产品的;也有金融专业国内毕业的大学生;但更多的是刚刚回国的海归精英。

由于,VC也算是金融行业,并且又是给钱的甲方,加上专业门槛不高,自然就成了很多刚回国学生的首选,所以校长身边认识的投资经理基本上80%都有留学背景。

那么,随着一大批创业公司和投资机构的关门,这些投资经理都去哪里了呢,下面就来分享几个来自朋友的真实故事,希望给准备跳槽转行的投资经理们一些启发。

跳槽到上市公司做战略投资部总监

这位哥们算是跳槽比较成功的,而且还是人家主动抛来的橄榄枝,去了这家头部短视频公司以后不论是薪资福利还是职级都迈了一大步。

他上一家公司算是行业里比较知名的早期投资机构,投资机构的排名主要就是根据每年投资的企业数量且里面有多少成长为行业里的头部来评估的。

早期投资圈是一个寡头效应十分明显的行业,越知名、越头部的机构能够接触到的优质项目就越多,自然投出独角兽企业的概率也就越大,所以在一家知名机构做投资经理,不论是积累经验能力的速度还是接触人脉资源的质量都要远远超过不知名的小机构。

所以,虽然这位哥们只在VC圈干了两年,却比一些小机构的合伙人的投资成绩都要好。

后来一次和他聊天中得知,他能够去这家公司做投资部总监的原因有三个:


1. 之前有个项目是他前东家领投的,但这家短视频公司也看上了这个项目,想要一点投资份额,当时正好是他负责这个项目,于是便认识了这家公司当时投资部的副总裁。


2. 这家短视频公司未来主要会在泛娱乐和社交赛道加大资源投入,而他正好之前一直都在关注这两个赛道,并且也认识很多这个行业的创始人。


3. 他之前写过几篇泛娱乐行业研究的文章,其中有一篇还被该公司CEO看完分享到了投资部工作群里。

那么去一家已经上市的巨头公司做投资经理有什么利弊呢?

首先说好处,由于是已经上市的公司,你可以更好地学习一家上市公司的工作流程和对于法务、财务合规性的要求,再加上一家估值几十亿美金的巨头公司本身无论是在资金上还是资源流量上都对于成长期的项目具有极强的吸引力,自然也就更不缺优质的项目。

但缺点就是,巨头公司的投资往往是以战略性并购为目的,说实话真正行业的独角兽公司,一般不会把战略投资当作首选,还是会优先选择头部机构的钱,这样更有利于未来自由独立的发展。

而且,作为战略投资有时会缺少价值投资的眼光,而更加看重企业现阶段的财务数据,这样往往更容易错过那些伟大的企业。

如果一个投资经理未来是希望成为一个天使投资人或成立自己的基金,那么也不建议长期做战略投资,战略投资其实更多是一种职场打工的心态,缺少独立判断和决策的机会,而且主流机构往往也不太认可从战略投资出来的人,那么就非常不利于你未来在这个圈子里混。

当然,如果你只是想在巨头公司通过做战略投资来学习和积累资源,未来当时机成熟时再出来跳到一家头部机构,这也是一种跳槽策略。

转型去做FA

FA的中文意思是财务顾问或融资顾问,全称为Finance Advisor。

一句话介绍FA是做什么的:帮助想要融资的企业高效精准的匹配投资方

听起来其实就是一个中介机构,但FA从业者普遍喜欢称自己是精品投行。

校长下面要讲的的这位朋友是个女生,95年人,本科在中央财经,硕士在人大。校长认识她那会刚刚研三,算是提前工作,我们是在中关村创业大街的一个项目路演活动上认识的。

当时,她在一家国企背景的VC做投资经理,说实话没太听说过那家机构,可能是比较低调,也可能是那种一年才出手投资一个项目的机构。

因为是河南老乡的关系,慢慢也就和她熟悉了起来,听这位姑娘说,之前在一个校友聚会上认识了个创业的学长,做的是一款社交产品,刚刚拿了500万天使投资,目前公司估值一个亿,姑娘被学长身上的创业热情所深深感染,也对早期投资这个职业产生了兴趣。

于是,便开始向投资机构发简历,由于她的专业属于新闻类,和金融完全没有关系,加上她之前实习的单位也都是媒体相关的,所以在整个找工作的过程中非常不顺,一度怀疑自己适不适合做VC。

她发现这个圈子还是挺崇洋媚外的,就算不是金融专业的,只要是从国外回来的,就比她们这种本土毕业的更招人待见。

后来,在一次路演活动上,她向一个刚刚讲完自己商业计划书的创业者提了一个问题,“假如淘宝有一天只扶持品牌商家,那您的这款社交电商产品还有哪些突围的机会呢?”

这个创业者应该是85年前的人,之前在阿里做了八年的算法,卖掉自己的期权后,也算实现了小富,他想做的一款产品是集合了聚划算+淘宝客的模式,有点像今天的拼多多。但他在讲自己的项目时,始终在突出自己的产品逻辑和分销体系的设计,似乎并没有从用户和供应链的维度去思考。

恰巧当时的评委就是她目前这家机构的合伙人,听到她的提问后便关注到了她,会后主动上来问:姑娘,你是在做什么项目啊?可以发个BP看看。

姑娘回答道:还没创业呢,刚刚研三在找工作,您这边目前招人吗?我想做投资经理。

于是,姑娘就去了这家机构。

姑娘在这家机构待了一年半的时间,当时手里面也过投委会了几个项目,但最后还是都没有投。而且,这家机构的薪资待遇并不高,税前8000,扣完五险一金也就6000。

投资经理的薪资,一般分为两块,底薪+项目奖金,项目奖金一般也会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投后奖金,一部分是收益奖金;底薪主要看就职这家机构的规模,头部知名的机构,投资经理的底薪税前普遍都在12K—20K,根据学历和工作经验会有浮动。

项目奖金这块,其实非常地不可预期,投后奖金指的是投资经理负责寻找的项目,经过投委会通过后且成功投资了的,每个项目会有固定的奖金,这个奖金在不同的机构标准也不一样,从500元—800元,1000—2000元不等;

而收益奖金指的是,机构从被投企业成功退出后,且有收益的情况下,会给投资经理一定比例的收益分成,一般比例在2%—5%,假如由投资经理负责的项目最后退出时让机构赚了一个亿,那该投资经理可以分到200万-500万;

虽然收益奖金看起来很诱人,但比投后奖金要难的多的多。


一个项目平均的退出周期都至少在2年以上,且一个项目能否让机构成功退出并获得回报,真的是要看老天爷脸色的。

这位姑娘是2018年离职的,本来想再找家头部VC的,但当时18年正好面临着资本寒冬,很多小机构纷纷死掉,大机构也是纷纷裁员截流。

被逼无奈之下,经之前认识的一位FA朋友介绍,便去了一家刚刚成立的FA公司。

其实,从投资经理转变成做FA,首先要克服这几个心理障碍:

1. 身份姿态的转变

由于VC对于创业公司和FA,都属于甲方爸爸,自然在工作姿态上会高冷一些,往往是被跪舔的对象;但变成FA以后,作为机构与创业者之间的桥梁,不仅要维护好和机构的关系,还要努力争取获得创业者的信任。

2. 工作焦虑的忍受

FA这行之所以有很多年轻人前仆后继,主要还是在收入回报上有极大的诱惑,前面讲到了有些机构会给投资经理一些收益奖金,但那是在项目成功退出以后,中间有太多的不可控因素和时间成本;但FA是以融资到账为作为结算的时间点,收取融资金额的2—5%作为财务顾问费。

按照一般Pre-A轮2000万的融资额计算,FA可以拿到40万-100万的服务费。是不是感觉只要一年能做一两个项目,就可以实现很多打工人年薪百万的梦想了?

但只要是有肥肉的地方,就不缺狡猾的猎手。

FA在帮助企业融资到账之前,始终要忍受各种不确定因素带来的焦虑感。

比如:

被同行挖墙脚,抢先一步帮助自己的客户拿到融资;

关系好的机构刚刚已经投了这个赛道的项目;

虽然机构和项目方已经签了《投资协议》,但在尽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资金迟迟未到账;

机构和项目方私下偷偷做了交易,跳过了你;

手下的员工,私自把公司的项目变成了自己的;

说好的投资款只到账了三分之一,由于项目的数据没有达到机构方预期,剩下的三分之二就不给了;

多家机构联合投资,但在估值问题上出现了争议,需要FA来调节各方的利益

在控制权的优先权的问题上,机构和项目方始终没能达成一致意见,而导致交易黄了

3. 个人成长的努力

FA这个职业,其实很像律师,虽然你对外的身份是依托于现在的公司,但本质上客户的信任还是建立在你个人身上。

在投资机构的时候,你虽然是投资经理,但不论是在决策力上,还是个人品牌上都是受制于所在机构的。

人家创业者和同行愿意给你面子,完全是因为你背后的机构。

就算你只是刚毕业初出茅庐的学生,只要你是在头部机构任职,哪怕只是个分析师或助理,递上名片人家就会对你笑脸相迎。

但换到FA以后,就不是这么回事了。

在机构眼里,FA就是个中间商,本质挣的是信息差,是以你手里优质的项目来判断你的价值;哪怕你是身在前三名的FA公司,如果不能拿出优质的项目给机构,人家甲方爸爸对你也不会太热情;

而面对项目公司,FA往往需要直接和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也就是CEO来沟通,在面对一位公司估值过亿,行业深耕多年的创始人,你要如何能够快速取得对方的信任,让创始人愿意独家委托你来帮助他融资?

这个其实就需要你的认知能力和个人品牌来支撑。

认知能力取决于你对于行业的学习与思考,当你没有真正做过这个行业,又想能和该行业的创始人平等对话,那么就需要你从不同视角来分析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和资本市场目前在该行业的投资布局。

个人品牌其实对于这种非协作型、独立完成的工作,显得尤其重要,FA公司一般不仅需要和其他公司的同行斗智斗勇,同时内部竞争也很残酷。

如果你是刚入行的小朋友,短时间内很难拿到优质的项目,前期更多需要你维护好自己的人脉圈,做好行业研究,最好有一些知识型输出,慢慢在圈子里沉淀一些自己的影响力。

还有就是一级市场既不是一个增量市场也不算一个存量市场,受经济周期和政策环境的影响因素较大,创业公司的生命周期往往也不会太长,能撑过三年不死且持续融资的企业更是少数中的少数。

这就更需要你具备足够的耐心和对抗不确定性风险的勇气。

我们都知道很多行业其实还都在秉承着师徒制,尤其当你在进入一个全新的行业时,能遇到个好师父,就可以让你少走弯路,少交学费。

但在律师和FA这两个行业有个深谙已久的潜规则,那就是:师父往往都要留一手,防着徒弟自立门户。

这就像电影《一代宗师》等很多武侠电影里的一样,拜师的徒弟往往既是员工,也是客户。

但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传授功夫虽是师父要履约的服务,但师父往往只会把基本功教给你,真正的心法或者说独门绝技则需要靠徒弟自己参悟。

而且,师父心里也明白这些徒弟虽然都有一个自立门户的野心,但真正想要出师,还是要靠天分和自身的努力。

对于律师和FA来说,客户是相当重要的,如果自己苦心经营的客户,最后被员工撬走,这是最令律所老板们、FA老板们痛心的事。

但其实,这个潜规则的背后也反映出这些行业的利润之高,客户往往也是因为价格的原因而选择相信这些年轻人。

加入被投企业做合伙人

根据校长观察,很多做投资经理的年轻人,其实都有一个创业梦。

比如校长自己就是,当你缺少行业信息、没有合伙人、不懂商业逻辑的时候,去VC干两年,确实可以迅速获得最真实、最全面的信息与资源。

科学的创业其实并不是靠一腔热血、一个idea就够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行业变革所带来的市场机会,而这机会的背后其实是来自于企业经营数据的反馈,真正成功的企业家大多都是发现了一个潜在的市场机会,并不是单纯凭着自己的兴趣和突发奇想的创意。

一般普通外行人是根本没有获取这些真实数据渠道的,但VC每天却在和各个行业的创始人打交道,他们大多都在自己的行业深耕多年,有最真实的市场反馈信息。

所以,做VC可以让你迅速的了解到你想了解的行业,且积累不少这个行业的创业者资源。

校长认识的两个VC朋友,就是从打工人华丽转身成了创始人和被投企业的合伙人。

下面来说说那个加入被投企业做合伙人的朋友,这哥们干VC之前自己就创过业,在他大四那年,饿了么刚拿了阿里12.5亿美金,由于他所在的城市当时还没被饿了么占领,便准备也做个校园团购版的外卖平台。

于是便和两个同学一起凑了10万块钱,租了办公室,招了两个客服,他们刚开始就是通过五个微信号来运营的,三个合伙人开始在宿舍里和食堂里挨个地推。

由于他们做的是团购模式,每个外卖单品可以做到起订30份,所以和餐厅可以谈的价格空间就很高,原本单份18元的鱼香肉丝盖饭,他们的可以压低到10元一份,然后卖15元,包含配送费。

临近这哥们大学的旁边,还有三所高校,所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们每天就做到了500个订单,月流水在20万左右。

他们这个项目当时还差点拿了真格的投资,但因为另外两个合伙人准备考研,就中途退出了,结果这个项目也就慢慢停掉了。

也正是因为这哥们之前的创业经历,使得他在去这家VC的面试时候脱颖而出。

他现在加入的公司,是做社区生鲜电商的,这哥们之前所在的机构是A轮的投资方,当时也正好是他在负责这个项目,在看到这个公司的数据之后,果断向创始人提出想要加入公司担任融资合伙人的想法,两个人年龄相差不大,对于生鲜消费赛道的前景都非常看好,加上他做过VC也创过业,于是两个人便一拍即合。

哥们加入两年后,顺利帮助该公司完成了两轮融资,目前的估值已经达到了10亿人民币。

被交易所挖走成了区块链投资人

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整个VC市场都面临着募资难、退出难的境况,而紧跟着数字经济却迎来了爆发。

当比特币的价格在2017年5月突破2000美金时,新一波的数字经济创业全面爆发。

但数字经济创业和互联网创业不太一样,首先,做数字经济创业的创始人普遍起点较高,经济实力也不错,项目启动的资金都是自己的,基本上不需要向外部融资。

其次,当时国内已有三四家小有规模的交易所,这些交易所沉淀了国内几十万个比特币玩家。

所以,只要你的项目有一定的基础投资者再加上投资人的背书,就能直接在交易所挂牌,并发行自己的数字货币。

当时整个国内市场基本上没有一家数字经济公司是盈利且有真实业务的。

大家也都心知肚明,这本就是一场收割韭菜的资本游戏。

校长这位朋友是个女生,92年人,本科在国内,研究生在新加坡。16年回国后便进了一家主要投资pre-IPO阶段的PE机构。

在这家机构呆了一年多,经手的项目也不少,而且基本都是在和券商打交道,所以对于企业的整个上市流程包括法律财务的合规性,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但由于项目基本上都是老板的资源,她在整个团队里只负责执行,也就是干活的。

所以,不仅经常加班加点做材料和报告,而且收入上也没有什么上浮的机会。

于是,便在17年6月份离开了这家机构。

离开PE后的她,曾想去VC看看机会,但当时正好赶上资本寒冬,VC们都在勒紧裤腰带,所以能选择的机会并不多。

由于当时很多做VC的早期投资人也都在力捧数字经济和区块链技术,也有一些区块链项目拿到了知名天使投资人的钱。

她便开始关注区块链这个行业,区块链技术本质上就是一种对于数据的加密算法,自从中本聪创造了比特币之后,人们就对于这个技术吹起了资本的泡沫。

有泡沫的地方,就有陷入泡沫的韭菜。

当时市面上区块链企业基本都在向着一个目标前进,那就是ICO。

ICO是 Initial Coin Offering 的缩写,译为首次币发行,源自股票市场的首次公开发行(IPO)概念,是区块链项目首次发行代币,募集比特币、以太坊等通用数字货币的行为。

项目在ICO之前还需要有几个基本条件:

白皮书

公开路演

基石投资者

这个白皮书,其实就是融资商业计划书+上市招股书的综合版本。内容涉及五个部分:

技术的运用场景

市场的研究数据

团队的整体介绍

智能合约的原理

代币的换算比例与数量

而且,当时由于国内对于ICO的监管非常严厉,所以基本上要做ICO的企业都会选择在新加坡成立主体并设立基金,白皮书也要求必须有中英文版本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03日
用户头像
我来说两句…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