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证制作简历的安全性和流畅性,建议您使用Chrome浏览器进行访问
郭校长 跳槽大学·校长
APP 内打开
分享
评论
5

早期精品投行的心酸史,收入与焦虑绝对是正相关。。。

故事二

转型去做FA


微信搜索【跳槽大学】公众号,获取完整版文稿和更多高级打工人背后的跳槽故事。

FA的中文意思是财务顾问或融资顾问,全称为Finance Advisor。

一句话介绍FA是做什么的:帮助想要融资的企业高效精准的匹配投资方

听起来其实就是一个中介机构,但FA从业者普遍喜欢称自己是精品投行。

校长下面要讲的的这位朋友是个女生,95年人,本科在中央财经,硕士在人大。校长认识她那会刚刚研三,算是提前工作,我们是在中关村创业大街的一个项目路演活动上认识的。

当时,她在一家国企背景的VC做投资经理,说实话没太听说过那家机构,可能是比较低调,也可能是那种一年才出手投资一个项目的机构。

因为是河南老乡的关系,慢慢也就和她熟悉了起来,听这位姑娘说,之前在一个校友聚会上认识了个创业的学长,做的是一款社交产品,刚刚拿了500万天使投资,目前公司估值一个亿,姑娘被学长身上的创业热情所深深感染,也对早期投资这个职业产生了兴趣。

于是,便开始向投资机构发简历,由于她的专业属于新闻类,和金融完全没有关系,加上她之前实习的单位也都是媒体相关的,所以在整个找工作的过程中非常不顺,一度怀疑自己适不适合做VC。

她发现这个圈子还是挺崇洋媚外的,就算不是金融专业的,只要是从国外回来的,就比她们这种本土毕业的更招人待见。

后来,在一次路演活动上,她向一个刚刚讲完自己商业计划书的创业者提了一个问题,“假如淘宝有一天只扶持品牌商家,那您的这款社交电商产品还有哪些突围的机会呢?”

这个创业者应该是85年前的人,之前在阿里做了八年的算法,卖掉自己的期权后,也算实现了小富,他想做的一款产品是集合了聚划算+淘宝客的模式,有点像今天的拼多多。但他在讲自己的项目时,始终在突出自己的产品逻辑和分销体系的设计,似乎并没有从用户和供应链的维度去思考。

恰巧当时的评委就是她目前这家机构的合伙人,听到她的提问后便关注到了她,会后主动上来问:姑娘,你是在做什么项目啊?可以发个BP看看。

姑娘回答道:还没创业呢,刚刚研三在找工作,您这边目前招人吗?我想做投资经理。

于是,姑娘就去了这家机构。

姑娘在这家机构待了一年半的时间,当时手里面也过投委会了几个项目,但最后还是都没有投。而且,这家机构的薪资待遇并不高,税前8000,扣完五险一金也就6000。

投资经理的薪资,一般分为两块,底薪+项目奖金,项目奖金一般也会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投后奖金,一部分是收益奖金;底薪主要看就职这家机构的规模,头部知名的机构,投资经理的底薪税前普遍都在12K—20K,根据学历和工作经验会有浮动。

项目奖金这块,其实非常地不可预期,投后奖金指的是投资经理负责寻找的项目,经过投委会通过后且成功投资了的,每个项目会有固定的奖金,这个奖金不同的机构标准也不一样,从500元—800元,1000—2000元不等;

而收益奖金指的是,机构从被投企业成功退出后,且有收益的情况下,会给投资经理一定比例的收益分成,一般比例在2%—5%,假如由投资经理负责的项目最后退出时让机构赚了一个亿,那该投资经理可以分到200万-500万;

虽然收益奖金看起来很诱人,但比投后奖金要难的多的多。


一个项目平均的退出周期都要在至少在2年以上,且一个项目能否让机构成功退出并获得回报,真的是要看老天爷脸色的。

这位姑娘是2018年离职的,本来想再找家头部VC的,但当时18年正好面临着资本寒冬,很多小机构纷纷死掉,大机构也是纷纷裁员截流。

被逼无奈之下,经之前认识的一位FA朋友介绍,便去了一家刚刚成立的FA公司。

其实,从投资经理转变成做FA,首先要克服这几个心理障碍:

1. 身份姿态的转变

由于VC对于创业公司和FA,都属于甲方爸爸,自然在工作姿态上会高冷一些,往往是被跪舔的对象;但变成FA以后,作为机构与创业者之间的桥梁,不仅要维护好和机构的关系,还要努力争取获得创业者的信任。

2. 工作焦虑的忍受

FA这行之所以有很多年轻人前仆后继,主要还是在收入回报上有极大的诱惑,前面讲到了有些机构会给投资经理一些收益奖金,但那是在项目成功退出以后,中间有太多的不可控因素和时间成本;但FA是以融资到账为作为结算的时间点,收取融资金额的2—5%作为财务顾问费。

按照一般Pre-A轮2000万的融资额计算,FA可以拿到40万-100万的服务费。是不是感觉只要一年能做一两个项目,就可以实现很多打工人年薪百万的梦想了?

但只要是有肥肉的地方,就不缺狡猾的猎手。

FA在帮助企业融资到账之前,始终要忍受各种不确定因素带来的焦虑感。

比如:


被同行挖墙脚,抢先一步帮助自己的客户拿到融资;

关系好的机构刚刚已经投了这个赛道的项目;

虽然机构和项目方已经签了《投资协议》,但在尽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资金迟迟未到账;

机构和项目方私下偷偷做了交易,跳过了你;

手下的员工,私自把公司的项目变成了自己的;

说好的投资款只到账了三分之一,由于项目的数据没有达到机构方预期,剩下的三分之二就不给了;

多家机构联合投资,但在估值问题上出现了争议,需要FA来调节各方的利益

在控制权的优先权的问题上,机构和项目方始终没能达成一致意见,而导致交易黄了

3. 个人成长的努力

FA这个职业,其实很像律师,虽然你对外的身份是在依托于现在的公司,但本质上客户的信任还是建立在你个人身上。

在投资机构的时候,你虽然是投资经理,但不论是在决策力上,还是个人品牌上都是受制于所在机构的。

人家创业者和同行愿意给你面子,完全是因为你背后的机构。

就算你只是刚毕业初出茅庐的学生,只要你是在头部机构任职,哪怕只是个分析师或助理,只要递上名片,人家也会对你笑脸相迎。

但换到FA以后,就不是这么回事了。

在机构眼里,FA就是个中间商,本质挣的是信息差,是以你手里优质的项目来判断你的价值;哪怕你是身在前三名的FA公司,如果不能拿出优质的项目给机构,人家甲方爸爸对你也不会太热情;

而面对项目公司,FA往往需要直接和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也就是CEO来沟通,在面对一位公司估值过亿,行业深耕多年的创始人,你要如何能够快速取得对方的信任,让创始人愿意独家委托你来帮助他融资?

这个其实就需要你的认知能力和个人品牌来支撑。

认知能力取决于你对于行业的学习与思考,当你没有真正做过这个行业,又想能和该行业的创始人平等对话,那么就需要你从不同视角来分析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和资本市场目前在该行业的投资布局。

个人品牌其实对于这种非协作型、独立完成的工作,显得尤其重要,FA公司一般不仅需要和其他公司的同行斗智斗勇,同时内部竞争也很残酷。

如果你是刚入行的小朋友,短时间内很难拿到优质的项目,前期更多需要你维护好自己的人脉圈,做好行业研究,最好有一些知识型输出,慢慢在圈子里沉淀一些自己的影响力。

还有就是一级市场既不是一个增量市场也不算一个存量市场,受经济周期和政策环境的影响因素较大,创业公司的生命周期往往也不会太长,能撑过三年不死且持续融资的企业往往是少数中的少数。

这就更需要你具备足够的耐心和对抗不确定性风险的勇气。

我们都知道很多行业其实还都在秉承着师徒制,尤其当你在进入一个全新的行业时,能遇到个好师父,就可以让你少要走弯路,少交学费。

但在律师和FA这两个行业有个深谙已久的潜规则,那就是:师父往往都要留一手,防着徒弟自立门户。

这就像电影《一代宗师》等很多武侠电影里的一样,拜师的徒弟往往既是员工,也是客户。

但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传授功夫虽是师父要履约的服务,但师父往往只会把基本功教给你,真正的心法或者说独门绝技则需要靠徒弟自己参悟。

而且,师父心里也明白这些徒弟虽然都有一个自立门户的野心,但真正想要出师,还是要靠天分和自身的努力。

对于律师和FA来说,客户是相关重要的,如果自己苦心经营的客户,最后被员工撬走,这是最令律所老板们、FA老板们痛心的事。

但其实,这个潜规则的背后也反映出这些行业的利润之高,客户往往也是因为价格的原因而选择相信这些年轻人。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06日
用户头像
我来说两句…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