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易购工作氛围如何?
我是14年的员工,苏宁云商内部到底加不加班,是要看部门的。工作氛围如何,也都是要看部门的。部门总监的影响极大。
以上理解只局限于苏宁云商,不包括零售、地产体系。印象中这些体系更加传统,限制、规矩、加班只多不少。且这些行业的人员流通性更高一点,所以导致苏宁离职率很高,只能常年招聘。另外新员工都要搞"培训",每个月都能组成好几个班。搞培训班的都是一个单独部门,这个也算苏宁特色了。
我所说的苏宁适合的年轻人,大多数是指工作了两三年的人。因为这些人已经树立了自己的职场观,不太会被一两家奇葩公司所误导,反而可能在奇葩公司创造成绩。刚毕业的同学们好多问我适不适合去苏宁,我的意见是不适合。
因为我个人认为苏宁在一票公司氛围排名中是倒数的。另外内部氛围也两级分化严重,规章制度严苛而员工精神面貌懒散臃肿。对新进职场的人树立正确的职场观不利。另外,我建议应届生的第一二三年,重点要放在树立正确职场观和高效做事方式上。一个好的公司氛围比double的工资对于你们来说更重要。即使就我现在来看,高效、融洽的团队,也是成功的基石。
曾经在苏宁干过一年,技术研发部门技术经理,B7。 过去之前有6年工作经验,在日企,华为,美企以及创业公司干过,过去的原因是家庭搬迁。
一年之内在我那个职位上对苏宁的观察结论是:比较有创新精神的超大的传统家族型企业。有兴趣的可以继续往下看。
底层人员复杂,部门庞大,效率很低,20个人干创业公司5个人的活,混日子的不少。下层人员和高层无直接沟通渠道。中层(部门总监,B8以上)通常都是内部自然成长的老员工,不精技术,多为资源协调和管理者。管理方式自上而下命令式,逆向推进革新阻力巨大,专业技术性岗位(技术,产品,执行,策划等)有成长空间,但到一定阶段则需调整方向,去学习苏宁内部的资源协调和管理方式,如无法适应,辞职是必然的事实。 高层接触不多,一切指导思想都要依靠自上而下的日常管理中来慢慢渗透,变味是难免的。
顶层(张)危机意识严重,多次提出“第三次创业”的概念,极力要求革新创新,认可互联网思维和做事方式。收购并购互联网企业,聘请专业人员到高层管理,提出3辆特斯拉奖励给创新团队。但给人的感觉总是收效甚微。理想在,投入在,加班有,奖励也有,但是网站依然没有改观,交易量依然没有上去,用户投诉也依然没有改善。 有句成语叫尾大不掉,用来形容目前的苏宁并不过分。
造成这个局面的关键因素,我认为是其企业文化长期积累所形成的负面效应。众所周知,苏宁发家与家电零售行业,依靠着当时无与伦比的产业链整合能力和无数终端销售的努力,苏宁基本上是有惊无险的达到了现在的高度。过程中积累的除了财富之外,更重要的是管理方式和公司文化。
后两者的积累是一个公司的基础,也是公司的DNA,从方方面面影响到公司的运作和发展。苏宁的制度和文化我认为没有赶上技术的发展。当被对手拖到电商平台之上战斗时,苏宁的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无一不被对手公司轻松超越,甚至绝大部分管理层成员都没有心境和能力去迎战新的战争,处处受制于人、疲于招架。唯一能做的,也就是努力的学习可见范围内的一些政策,例如互联网公司的加班制度,依葫芦画瓢很容易,也确实是能最快速体现"公司互联网化"的方法,但却是实实在在的取其糟粕。结果就是导致绝大多数员工都抱怨苏宁的无效加班严重。甚至一段时间内各部门流行以平均上班时长为考核标准,评比谁加班多。我到希望这样的政策可以继续执行下去直到公司倒闭,颇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快感。
不过我加入的那一年,无效加班情况已经改善很多了,一半时间可以晚7点前下班。总部甚至派专人检查是否有人无效加班。 总的来说,苏宁适合年轻人,大公司革新期,机会多。如今顶层也能意识到问题所在,希望能坚决执行政策,淘汰资历老但能力不足的中高层。伴随着人员的更新迭代去优化制度,沉淀文化,创造更适合新型公司的氛围,包容,创新,用户第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