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证制作简历的安全性和流畅性,建议您使用Chrome浏览器进行访问
庆长 河北工业大学·2023届
APP 内打开
分享
14
12

今年的最后一本好书分享《红与黑》

他还很年轻,依我看,倒是一株好苗。他非但没像大多数人那样,由稚嫩变得圆滑,岁月会给他一颗恻隐之心,而且治好他多疑的毛病……哎,说这些空话,现在还有什么用?

——《红与黑》


在零零碎碎的时间里,花了快一个月的时间终于把《红与黑》读完,读完以后做不出太多的思考,书中的人物每一位都与我的价值观格格不入,但又本能的觉得这本书的书评或读后感不是单纯分析书中人物行为、评价人物表现所能做出的,如果真要做,我能做的也自知太过肤浅,因为这本书的背后有一个庞大的历史背景,而我对此实在是知之甚少。于是读完后直奔附录,第一次一字一句认认真真的将书的附录啃了下来(说啃是因为觉得自己在一点一点填补知识盲区,读完以后恍然大悟)。


1804到1815年,拿破仑帝国雄踞整个欧洲,1815年滑铁卢战役爆发,拿破仑成为阶下囚,接着波旁王朝在法国复辟。历史前进又倒退,当时的青年们追随着时代洪流勇往直前,却突然间,脚下的步子被倒灌的洪水打得不知所措,思想却仍在牛顿惯性定律下盲目向前,扑面而来的是一阵难以承受的眩晕。生在法国这个时代的青年被称为“世纪儿”。“世纪儿”们在生活中乃至社会上都找不到自己的定位,身心都去到过更光明的未来,但那个未来却是始料未及的昙花一现,失望感与幻灭感让他们找不到自己的发展道路,也不知该何去何从。于是不少文学家都把“忧郁”、“寡欢”以及“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视为“世纪儿”的特点。于连就是典型的“世纪儿”。生于拿破仑时期的于连,呼吸过那一时期刀光剑影热血沸腾的空气,把拿破仑作为榜样,将成为拿破仑一样的英雄驰骋沙场视为终极梦想,最后却只能屈服于时代,选择穿上黑袍去当个教士。没有宗教信仰的他将《圣经》倒背如流,以此作为伪装得以在那个贵族横行的社会立足。一身的傲骨使得他把容貌当武器,感情当工具,用尽手段先后征服两位贵族名门,没错,是征服,于连享受征服贵族女子带来的快感。司汤达用来贯穿全文的感情线一条是19岁少年与30岁已婚并育有三个儿子的少妇之恋,一条是20岁少年与19岁贵族少女反复无常的恋爱,在我的眼里这两条线以及涉及的主人公无一不是病态的、畸形的。而这畸形的爱恋则全是于连对时代的反抗。

令人恍然大悟也理所应当的是,从作者司汤达的角度入手,无论是拿破仑,还是于连,甚至是玛娣儿特,都有了解释。


于连的“新派”思想与拿破仑情结

司汤达出生六年后爆发了法国大革命,也就是说,自打记事起他就生活在轰轰烈烈的革命狂热之中,后来在当地中心小学上了三年学(专为当时社会培育新人才的学校),毕业后又在拿破仑手下的军事机构里当差,成为了拿破仑忠实的追随者,也目睹了拿破仑的起落沉浮。可以说司汤达将自己始终炽热的思想和对拿破仑的敬重与崇拜完完全全的移植在了于连身上。


于连对瑞那夫人的爱

精神分析流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俄狄浦斯”情节(也称恋母情节),认为0到6岁的男孩本能的有一种恋母仇父的情结,而这种情结随着性格的成熟会合理退却,渐渐演变为对异性的爱恋。但如果儿童在心智成长期遭遇非常态家庭,如缺乏父母任何一方的关爱,那这种情结则可能转移到成年以后对异性的需求上。司汤达的母亲在其7岁时离世,他的童年是在父亲和姨妈的苛责声中度过。于是,司汤达一生的三个恋人中有两个都是孩子的母亲。这样的遭遇与书中的于连大为相似,于连的童年中没有母亲,父亲整日斥责他苍白弱小不能干活,两个哥哥对弟弟也常常是暴打。来到瑞那先生府上当家庭教师,从小缺爱的他爱上了温柔优雅的瑞那夫人,可以说与瑞那夫人在瑞那府门口的初次见面就点燃了于连恋母情结的引线,也是为什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是选择了瑞那夫人。


玛娣儿特对于连的痴迷

玛娣儿特这位贵族小姐对于连的感情是反复、热烈而又让人始终琢磨不透的。在爱与不爱间,因为与生俱来的傲气,玛娣儿特反复无常,有点像我们现在所说的“性单恋”(lithromantic)最后于连悟到,“对她只能玩欲情故纵的把戏”。在于连的“欲情故纵”玩到极致后,玛娣儿特的爱像洪水猛兽,和父亲闹起了“非嫁不可”,和于连上演了“你是主人我是仆人”,最后再丢下颜面为了于连能活下来东奔西走打通关系。在我看来玛娣儿特不顾一切的任性来源于司汤达的“意大利性格”。所谓“意大利性格”就是激情至上主义,忠于情感,在任何情况下情感永远是第一位,而这种情感通常是男女间的爱情和激情。司汤达的“意大利性格”有两个来源,第一是司汤达的母亲。司汤达的母亲是意大利人,出于对母亲的爱与幻想,他对意大利有一种别样的情节,乃至于一生中三个恋人里有两个是意大利人。第二是司汤达的意大利生活史,1814年司汤达流落意大利,也正是在意大利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在他的作品中有很多都是以意大利为题材创作的。司汤达对意大利的热爱,以至于到最后没有人能说清他到底是意大利人还是法国人,他的墓碑上也赫然刻着“米兰人”。


于连的形象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于连的形象一方面来说是司汤达个人的再现,另一方面来说又是他对自己的美好幻想。书中的于连有趣的灵魂与好看的皮囊两者兼具,他思想丰富充满智慧又身材高挑匀称、皮肤白皙、面容俊俏,在情场屡屡得意。而现实中的司汤达,上帝只给他开了一扇窗,他身材矮胖,有苏格兰人的红面庞,长着络腮胡和狮子鼻。“外貌协会”似乎也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其貌不扬的他在情场上是个常败将军。如果司汤达生性冷淡,迟钝那还好说,可偏偏他有着文人的普遍特性,敏感而热烈,情感需求尤为强烈。现实中得不到满足的他只好将自己美好的愿望寄托在了书中人物身上,于是就有了俊俏的于连。


最后还想谈的一点是瑞那夫人和玛娣儿特两人对于连的爱。书中的形象与价值观是那个时代畸形的产物,而抛开伦理道德不说,瑞那夫人可以说是书中白月光般的存在。从一出场,她身上就散发着优雅与母性并存的光辉。哪怕于连是出于目的,用了手段去勾引瑞那夫人,哪怕于连后来在花花世界中几乎都把她忘了,她对于连的爱却是始终如一的纯洁的甚至带点心疼。而玛娣儿特对于连固然有着意大利性格里激情之爱,但充其量只是为了感动自我。玛娣儿特崇拜博尼法斯和玛格丽特王后的故事到了狂热底地步,视其为人生标杆,于是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将所有崇拜的情节一一上演,“博尼法斯为营救朋友不惜肝脑涂地”对应了“玛娣儿特放下身段为于连免除死刑四处奔波”。但她是否真心希望营救成功呢?我看并不是,因为还有一个玛格丽特王后捧着博尼法斯的头颅亲手埋葬的情节等她去实现。这样看来,玛娣儿特所有的意大利性格其实都是为了满足对自我的崇拜,为了日后骄傲地告诉别人她很伟大,她也是英雄,她曾经为了爱情赴汤蹈火。她的爱是自私的。而瑞那夫人不同,与于连开始恋情后,她终日活在对上帝的忏悔与对于连的思念当中,所以于连死后她的悼念方式只有殉情。


于连的死看似咎由自取,却是那个时代“世纪儿”们的傲骨,迷失在红与黑当中,在这两个极端的颜色当中甚至造不出一个灰色地带,他们不知所措也不知何去何从,在妥协和斗争中左右摇摆,但最终还是走向了毁灭。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23日
用户头像
我来说两句…
共 14 条评论
韩智予 宁波大学·2022届
lz是不是从某瓣来的。。。
2020年12月24日 回复
庆长 韩智予: 不是诶
2021年01月01日 回复
韩智予 庆长: 这风格好像😂
2021年01月04日 回复
俞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22届
有些书没一些知识积累很难读懂,写的十分隐晦
2020年12月24日 回复
庆长 俞玦: 是的哇 刚开始看确实看不懂,后来去查文献补充了背景知识以后才好一点~
2021年01月01日 回复
宁不渝 成都理工大学·2022届
这浓厚的文学素养,隔着屏幕就感受到了😁 理工直男表示不明觉厉啊
2020年12月24日 回复
庆长 宁不渝: 🌝🌝蟹蟹夸奖
2021年01月01日 回复
萨瓦拿卡 大连海事大学·2022届
牛逼!
2020年12月24日 回复
万方中 首都师范大学·2022届
写的太赞了
2020年12月24日 回复
庆长 万方中: 哈哈哈谢谢夸奖~
2021年01月01日 回复
杨知守 上海外国语大学·2022届
楼主你这个读书分享写的太棒了....
2020年12月24日 回复
庆长 杨知守: 谢谢夸奖~
2021年01月01日 回复
小鹿亂撞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2022届
喜欢读电子书,比较便捷在哪里都能看
2020年12月24日 回复
庆长 小鹿亂撞: 💓💓💓
2021年01月01日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