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手摘太阳 北京语言大学·2022届
APP 内打开
1
2
41

《8年工作经验的职场阿姨回忆录1》


前阵子给小朋友做分享,问大家现在用什么平台看工作,发现“应届生”居然还在里面。真的是满满的回忆啊!


2011年,我大三,当时看求职信息、收集前辈面试经验,也是在这个平台上。自己也分享过KPMT Elite Program的帖子,还有玛氏的求职贴,记得都还是加精帖子哇。


今天心血来潮,登上应届生。当年的账号自然无处找寻,就重新申请个id,写个小帖子。想聊聊我从大学到工作这么多年来踩过的坑、学到的教训。自己当年很希望有个过来人引引路,现在自己说不上什么多有成就的过来人,但和大家有些时间差和经验差,总归是能帮助点啥的吧,我想。


当然,这么宏大的主题,一篇帖子是写不完的。初步计划每次写一个小主题吧。如果有人看,我就继续更,没人看就不一定啦。


先报个身份:

本人鹅姐,2012年大学毕业,本科在香港理工大学。毕业后先是在玛氏做管理培训生,是个3年的项目。定岗升职后又做了接近一年,然后去了Uber。对,就是那个被滴滴合并了的Uber。之后在一家互联网教育公司。主要是做消费者洞察和市场工作。消费者洞察是啥呢,以后有机会再慢慢讲吧。


今天写个小主题,姑且叫它【搞清“沉没成本”】吧。


沉没成本,大家估计都知道啥意思。不知道的就自己查查吧。

为什么说这件事,因为我在大学里耽误过两年的时光,就是因为没有理解“沉没成本”。


我08年高考,分数是在内地可以上清华北大的。但选择了去香港,又因为 搞不清香港几所大学的差距 & 贪恋港理工给我的全额奖学金,去了它家。结果,老实说,非常后悔。


到了香港,我才知道港理工和港中科根本不是一个档位的。比如,你如果申请参加一个活动,它让你填学校,你会发现港中科都是分别有专属的选项,而剩下的学校会被叫做others。现在是否如此我不知道,当年反正是这样。这种档位的分割非常明显,而且学校的授课水平差异也蛮大,更别说local了,理大80%的local学生都是shi,不开玩笑。


这自然给我很多冲击。毕竟,寒窗读书这么多年,好不容易考出来了,最后志愿没填好、去了个不咋地的学校。我每天都很郁闷,后悔怎么没去清华北大或者港中科。


郁闷给我带来的后果就是,我上课也挺敷衍(当然成绩还是不会差,因为课程真的很简单),社会活动也不想参加,对学校和香港都很排斥,每天充满了负能量,不知道在干嘛。


当时每天都在想,干脆我再回去读一年书、高考吧。但又觉得高考不确定性太大了,这么做的时间成本也很高,就作罢。想转学吧,舍不得丢掉奖学金啊。


就这样,每天都在纠结中度日。


这个情况,直到我大三要准备找实习的时候,才有所改变。怎么改变的,就是我突然意识到了沉没成本。


放弃其他学校的选项也好,我之前读书那么多年的努力也好,都已经是过去式了。我已经错过了它们。


但更可怕的是,我一直在拿过去错误的决策惩罚自己、埋怨周围的环境。但是这些,对我有用吗?没有,只有害处。它害得我没有看到理工大各种丰富的资源,看到周围仍然有很闪光、值得学习的人,害得我直到要实习时,才发现有很多没有提前准备的事。相当于,我又错过了更多。不是吗?


我知道,我不是个例。很多小朋友也会是这样。过去几年混混沌沌,直到要找工作了,才开始突然发愁“哎呀我没实习经历咋办” “哎我GPA不够高咋办”。早干嘛去了呢?


但是,即使是到了这一步,也不要再纠结于你已经改变不了的事情。想想现在能做啥吧。

就像我,当时开始发愁找实习的事儿了,就先停止责怪自己“怎么大学就这样荒废了2年”。而是赶紧切换成“我现在还能做些啥”。比如,报名学校社团;比如,参加比赛活动;比如,报考专业证书;比如,猛补粤语。


既往不恋。往前看。


与其后悔过去3年没有种下一棵树、导致现在没有果子吃,不如现在开始种树。


这个现在,可以是刚刚进入大学的你,在找实习工作的你,即将毕业的你,已经工作的你。


(待续)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20日
用户头像
我来说两句…
共 2 条评论
求其是但 青岛大学·2022届
顶顶!期待更新~
2020年08月06日 回复
尽量少喝奶茶☕️ 清华大学·2022届
谢谢分享~
2020年07月30日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