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校长 跳槽大学·校长
APP 内打开
分享
1
6

为啥留学生们的第一选择往往是去金融机构?这背后的鄙视链的真相是???

不知道大家对投资经理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记得校长在六年前刚进入创投圈的时候,听到大家嘴里最多的一个词就是VC,全称为Venture Capital,翻译过来可以叫创业投资或商业投资,但大家统一喜欢叫做风险投资,而且慢慢VC也成了专业投资机构、天使投资人、早期投资阶段等等的代名词。

所以,投资经理就是投资机构里的项目经理,主要负责寻找优质项目,看商业计划书,给项目做背景调查、撰写投资报告、跟踪项目的交割、以及投后服务等工作。

由于这篇文章主要是写给想要了解和进入风险投资行业的朋友,为了大家可以更好地了解投资经理这个职业,所以还是做一些信息铺垫。

首先,投资这事儿本来就有风险,无论你是买股票还是买基金,甚至投资房产,只要是跟购买资产且有较高收益预期的相关行为都可以认为是投资。

那么,VC(风险投资)怎么就变成了创投圈大家嘴里出现频次最高的词了呢?

原来VC(风险投资)也是一个舶来品,在大家认知里的股票,其实属于金融投资里俗称的二级市场的金融衍生品,而风险投资尤其是企业上市之前的早期风险投资,往往会被称为一级市场投资。

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都属于金融市场的一部分,那么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校长通过一个例子就比较容易懂了:假如过年你准备去菜场买猪肉,可能要买二十斤,但是最近的猪肉价格不太稳定,今天15元一斤,明天就可能变成了20元一斤,而且最近菜场还开了一家专门卖长白山黑猪肉的店,里面的黑猪肉每斤要50元,但好在价格都还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买贵了和买便宜了影响都不大,但如果你是一个几百家门店的连锁餐厅老板,那确实要关心一下猪肉价格。

如果我们把这个菜场比作是二级市场,那么负责承销的券商就是猪肉店,而企业则是养猪户,个体家庭就是常说的散户个人投资者,而连锁餐厅可以看作是基金公司;

那些从养猪户购买整车生猪来倒买倒卖的二道贩子,还有直接投钱给养猪户建养殖场和猪肉加工厂的个人或者公司都可以认为是一级市场的投资方,只不过参与投资的阶段不同。

由于生猪的价格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饲料价格的波动、疫苗价格的波动、兽药价格的波动、传染病和自然灾害以及政府补贴等等,每一个因素都会造成整个猪肉市场的价格波动,而价格的波动就会直接决定着这些二道贩子、投资人、养殖户的冬天是去三亚度假,还是到处借钱和贷款来解决资金链的问题。

所以,从投资养殖户进行规模化生产养殖、到投资建设加工厂、再到倒卖生猪,其中的投资金额与风险虽然是逐步递减的,但其每个环节的预期收益与要承担的风险都要远远大于在菜场买猪肉的个人和餐厅。

在创投圈,一级市场单笔投资额少则几十万、几百万人民币、多则几亿、十几亿美金。

虽然,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投资标的都是企业,但背后需要承受的风险却是天壤之别,所以一级市场投资才会被称为风险投资。

早些年,专业做风险投资的一批人基本都是财务自由的企业家,且大多都诞生于美国硅谷,由于美国硅谷具备科技创新的土壤和文化,而且通过融资、并购、上市而实现一夜造富的神话也是身边可以真实看到的,于是就在当地孕育出了早期投资的文化,在硅谷每天都有心怀改变世界梦想的年轻人带着商业计划书,到处寻求天使投资。

而慢慢也就出现了很多专业投资早期公司的基金,这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中的VC。

但中国的专业早期投资机构也就才7、8年的历史时间,曾经的BAT早些年其实拿的基本也都是国外机构的钱。

中国本土的早期投资机构之所以没能更早出现,一方面是没有足够多可投资的企业,另一方面也是国家政策和法律体系的不完善。

既然是风险投资,那对于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只有足够高才能吸引这些甘愿承受风险的早期投资人,当年软银的孙正义投资阿里巴巴2000万美金,到真正退出时的回报收益差不多翻了3000倍。

也恰恰只有互联网企业才能在短短几年时间给投资人带来如此难以想象的回报,而中国互联网科技创新真正的崛起其实也就是从2014年开始,以聚美上市为代表事件,加上一批天使投资人的到处布道,国内的互联网创业浪潮才正式开始。

校长我也是那个时候开始接触和了解创投,每天都会看到十个项目在创投媒体上报道最近刚完成A轮5000万融资,最新估值为10亿人民币。

作为一个刚毕业没多久的大学生,每天被这种新闻洗礼,不免会陷入犹豫自己是应该加入互联网创业大军还是老老实实先打工?

校长我的本专业其实既不是金融也不是IT,属于医学和生物学范畴。

但由于自己当时脑子里有很多idea,加上被互联网这趟时代的高铁推着走,便每天开始研究和学习各种互联网项目,比如:社交软件、互联网+宠物医院、定时通讯工具等。

但后来意识到自己距离真正能做一家公司还缺少很多基本条件,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合伙人,于是便想从哪可以找到合伙人呢?最后,想到了VC。

VC每天都在和创业者打交道,自然可以认识到很多创业者,这就可以为自己今后的创业积累人脉,所以我便把投资机构作为自己职业规划的第一个赛道。

介绍了这么多,想必大家对于投资经理这个职业已经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了。

一个合格的投资经理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行业研究定位,比如:专注研究互联网行业项目的或人工智能赛道项目的,术业有专攻才能投出好的项目。

其次,早期机构的投资经理每个月至少要看上百份商业计划书,撰写行业研究报告不少于两篇,面谈创始人十来个。

由于在创投圈,投资机构是给钱的,创业公司是要钱的,所以相对而言可以把投资机构看作是创业公司的甲方爸爸。

既然是甲方,自然从身份感上和受尊重程度上都会感觉高人一等,尤其对于刚入行的年轻人,背靠着几十亿基金盘子,不管是和创始人面谈时还是参加一些大型会议时,总是不自觉地表现出身上的光环。

校长当年去的那家机构的盘子不大,也就2-3个亿规模,主要投种子期和天使期的项目,投资金额在30万—300万之间。

而且,当时应聘这个投资经理职位的竞争也是相当激烈,一个投资经理的职位四个人同时面试。

除了校长以外,其他三个都是名校毕业,还有一个是刚从加拿大留学回来的。

面试流程也很简单,就是拿出一个创业项目让我们分别来分析其投资价值和风险点。

面试结果是没要我,留下了上海交大的一位研究生,但校长却通过那次面试认识了当时的投资副总,后来机缘巧合就跟随这位副总成了他的助理。

虽然是助理,但干的工作难度却一点不低于投资经理,除了投资经理日常的工作以外还要各处跑会:项目路演会、创投峰会、行业交流会、投资赛道专题分享会等等。

北京应该是全世界每天会议最多的城市了。

随着2018年创业浪潮的退去,带来的还有企业估值泡沫的破裂,大批B轮C轮的企业由于融不到资而纷纷倒闭,马太效应下很多小的投资机构由于之前投资企业的死亡,再加上没有很好的退出渠道,回报收益更是惨不忍睹,这样的情况下也都开始了裁员。

要说投资经理这活儿好干吗?校长只能说这个行业比一般的行业更加体现二八法则。

首先从资金端来看,只要基金合伙人有募资渠道,不管是拿自己的存款,还是向身边的煤老板、拆迁户募资或者通过渠道中介来寻找LP,有钱就能自称是投资机构。

基本上投资机构的合伙人可以分为三类:曾经创过业的企业家或合伙人、曾经做二级市场投资的机构合伙人、财经媒体人。

所以,当时整个VC圈也是鱼龙混杂,但对于创业者来说,有奶便是娘,能够真金白银投进来的就是支持自己梦想的天使。

那么,早期投资这事到底有没有专业度呢?

说实话,专业度真的不太强,虽然需要研究行业、分析项目的投资价值和风险、看创始人、看团队,看财务数据等等。

但其背后最内核的其实还是认知能力,这个认知能力包括对行业趋势的认知和对创始人内在特质的认知。

而在很多外行进来的VC眼中,做早期投资就是一个拼眼光、拼运气的活儿,这样的话似乎就和赌博没有什么区别了。

所以,真正能够挣到钱的VC可能只有5%,而能够给VC带来翻倍收益的创始人却可能连5%都没有。

而选择做投资经理这个职业的年轻人,根据校长身边认识的有以前自己创业失败的创业者;有在互联网公司做过技术或产品的;也有金融专业国内毕业的大学生;但更多的是刚刚回国的海归精英。

由于,VC也算是金融行业,并且又是给钱的甲方,加上专业门槛不高,自然就成了很多刚回国学生的首选,所以校长身边认识的投资经理基本上80%都有留学背景。

那么,随着一大批创业公司和投资机构的关门,这些投资经理都去哪里了呢,下篇文章就来分享几个来自朋友的真实故事,希望给准备跳槽转行的投资经理们一些启发。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20日
用户头像
我来说两句…
共 1 条评论
郭校长 跳槽大学·校长
微信搜索公众号【跳槽大学】,获取完整版文稿。 跳槽大学,带你探索高级打工人背后的故事。每周更新,一定要关注!!! 校长帮你探路,跳槽不会迷路。
2021年03月20日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