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生在职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呢?
年底了,很多朋友准备年底三连:拿年终奖、提辞职、换工作。从此人生开启新纪元。
其实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人们总是高估自己的幸运程度。幸运程度取决于你的能力,我根据多年的经验和用户调研,总结了一个【身价评分模型】,评分≈你值多少钱,即公司愿意开多少年薪的offer。(如下图)
很多人关注职场生存法则、职场PUA,这个模型也可以帮你评估下。你可以自评下,如果身价评分较高,有概率“卖个好价钱”,如果评分较低,建议要继续积累你的能力。
据不完全统计,满分100分,一般人在40-50分,如果你评分到了80分,基本可以达到行业平均收入的2倍。
一、环境能力——满分20分
(1)公司评分-10分:你是不是所处行业的头部公司?如:保险行业的黄埔军校平安可以拿到9分近几年崛起的互联网保险,如微保、蚂蚁金服也可以拿到9分甚至满分互联网大厂腾讯、阿里、字节跳动等可以拿到9分。 你会发现腾讯和阿里的普通员工,即使能力有所不足,也可以在一些大公司混个管理层。 对于你,要想办法进头部公司,即使收入和职位有短暂的下降,在你的下一次职涯转型、跳槽时,也有机会加倍的拿回来。进头部公司的难度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大。不要什么都想要,钱多、事少、离家近、领导nice、办公环境好、考核压力小……都具备的工作很难找。当你的需求做减法时,这事难度就小了。但头部公司分工细,你可能只是个螺丝钉。
(2)部门评分-6分:核心部门意味着你能接触公司或行业的核心技术。同样是大公司,管员工食堂的部门肯定比不过技术部门。一般CEO或老板经常关注的部门,都属于核心部门。平时可以多跟核心部门Leader、同事保持关系,有岗位空缺你能有先发优势。
(3)岗位评分-4分:替代性弱、数量稀缺的都属高评分,还有一个评价标准:看这个岗位是否有“信息优势”,即:公司的战略、发展方向等重大事项,这个岗位是否参与,是否能掌握一手信息。 你平时要用心多与用人部门保持互动,除了专业要求过高的岗位,在内部也有机会换到核心岗位。
二、人脉能力——满分20分 很多人忽略这部分的隐形能力,郭德纲说“一分能耐,六分天命,三分贵人扶持”是有道理的
(1)有个愿意培养你的领导-10分直线领导或老板是你所在团队的资源决策者,如果他赏识你,就会给你更多支持和锻炼的机会。 如果这一项你的自评分比较低,可以借鉴这个方法——在接触点创造口碑峰值。珍惜每次与决策者的机会,展现个人能力。你要做到未雨绸缪,常见的接触点:头脑风暴、项目汇报、邮件或微信等沟通中(仅限封闭类的沟通,不建议朋友圈互动,会树立跪舔老板的人设) 在这些接触点,你要提前深入思考、收集案例、分析数据,形成自己的核心观点、业务洞察或市场预判,并择机大胆、自信的表达,很容易形成决策者对你的口碑峰值。因为你在暗处,大家在明处,你厚积薄发,其他人临阵应变,这时你胜天半子。
(2)行业人脉-6分你要与行业的优秀同事、合作伙伴保持活跃,如果这一项你得分比较低,建议:多参加行业论坛、多拿自己的名片主动拜访、多写一些行业分析文章,多加微信做好备注,朋友圈建设性互动,克制的点赞。 我自己有个案例,分享给大家:我曾经看上了某家公司,想应聘却无从下手,于是自己做了一个商务合作计划书,拿着这个计划书去拜访沟通,顺便推销了自己的观点和认知,成功与业务部门加微信,多次互动后找到了应聘机会,后来因为薪水放弃了,至今仍保持互动。
(3)同事口碑-4分同事的推荐和撮合能让你在跨部门、换岗位等关键时刻,先发制人。另外,很多公司在职位晋升时都有360评价。
三、个人能力-满分60分这个维度权重最大,但有一点非常重要:很多能力是性格、基因决定的,你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确定了。不要费力去改变,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特长和兴趣。 有的人语言组织能力强,演讲能力出众,但你逻辑清楚,虽不精彩但讲的明白,也很优秀。
有的人PPT写的好,赏心悦目,但你抓得到重点,几句话也顶得上几十页PPT。有的人规划能力强,脑洞大,创新思维强,但你落地执行能力强,也很优秀。当你搜索职场技能时会发现很多
诸如:独立思考能力、多任务工作能力、表达能力、人际拓展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思维、演讲能力、处理冲突能力、战略思维、营销思维、领导力等等。经过我多年观察和总结,有三项底层能力是最重要的,而且与性格、学历无关,可以后天培养
(1)专业能力—30分:这个不多说,在自己的领域成为专家是核心竞争力,需要你学习、反思、挖细节。不同岗位对专业能力要求不同,网络很容易招聘岗位的职责要求,看看自己的短板。比如下面的
(2)逻辑思维—15分:这里有很多方法论和模型套路,经过简单的实践每个人都有可以掌握,如:麦肯锡的七步成诗思维、金字塔思维、结构化思维、5H1W、项目管理思维等。
(3)落地执行—15分:评论电冰箱谁都会,但能制冷的只有电冰箱。我原来在战略和企划,后来去做产品、带队伍,发现了落地能力非常重要。吐槽大会的李诞说过:当他创业后发现,把一件事落地的能力比创新能力重要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