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京不工作的384天
毕业后就留在北京工作,去年8月离职后就没再找正式的工作,今天是2020年12月26日,这是我北漂的第6年,是我不工作的第384天。
前几天聊天时,L说,她跟别人提到身边有个朋友一年没工作了,大家都很震惊,第一反应都是“她是怎么活下来的”。这不是第一次有人这么跟我说了。老实说,换作是一年前的我,也会是同样的反应。
即便是现在,有时候想起来还是会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原本计划只是休息一阵,从没想过自己竟然会这么久不工作。不知道这种状态还会持续多久,但也算是一段很奇妙的经历,也该总结一下。
以前上班时,经常会想:等我有时间一定要去旅游。这一年时间是有了,但因为各种原因(资金、疫情……),其实我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北京。期间,回过一次家待了半个多月,去成都玩过3天,开车自驾张北草原天路2天,易水湖看人山人海1天,还有两次和朋友外宿的京郊之旅(十渡和怀柔),四舍五入大概就占了这一年的十二分之一吧。
其他的时间,我看了一些展:荒木经惟摄影展、北京国际设计周白塔寺分会展、红砖美术馆打卡千手观音、国家大剧院穆夏展、大卫霍克尼的大水花……还有一些已经想不起名字。
看了一些演出,朋友推荐多次的即兴喜剧(可惜不知道什么原因,北京这边的表演暂停了),看了很喜欢的日本乐队在北京的演唱会(当时抢完票还在祈祷希望当天不要加班,结果那时候我已经离职了,有足够的时间倒饬自己不说,还挤出时间陪对象吃了饭);参加了一些线下活动:各种提前观影、线下放映、塔罗占星体验等;学了一点瑜伽,终于把健身真正提上了日程;
这一年里,估摸算了下,我看了近300部电影电视剧,疫情期间还重温一些TVB和日本的老剧;书买了不少,但真正看完的不多,可能不超过10本,大部分读了一半就搁下了,然后断断续续在看,前两天终于把几百页的《亲密关系》看完了。
不工作的日子几乎每天都能睡到自然醒,然后买菜做饭,即便只有自己,每顿也会认认真真地做2-3个菜,身边刚去日本留学开始独立生活的朋友经常感叹:你一个人吃饭还这么麻烦,光想想洗碗就累。但大部分时间里,我还挺享受做饭这件事的,有时候心情烦躁,就干脆走进厨房系上围裙做几个当时想吃的菜,然后边看剧边吃,等吃完情绪早已平息,甚至变得愉悦。这些日子,解锁了一些新菜,厨艺也有精进。
今年初夏,也终于把念念叨叨了两年的梅子酒泡上了,一排排地就放在客厅里。6月房子到期,搬了一次家,和朋友住上了一居室,6年来第一次把房子认认真真布置得像自己家一样温馨又舒适,买了绿植,种了薄荷,也越发喜欢约朋友来家里吃饭喝酒。
除了吃喝玩乐,存款微薄的我为了维持生活,也需要找点事情做赚点钱。
其实,中途也投简历找过一段时间工作,但没有特别合适的,也就放缓了脚步。
曾经有一阵还兴冲冲地想去咖啡店、书店打工,觉得这样可以一边保证收入一边兼顾梦想,也真的给无印良品、言几又、库布里克,以及一些自己觉得不错的咖啡馆投过简历,还面试过。记得其中一家咖啡馆的老板给我冲了一杯咖啡,特别认真的跟我聊了2小时,他谈到了过去的经历,也很真诚地说想找个同样热爱咖啡且能一起长久把这件事做下去的人。不说都希望员工有热爱,但至少也得稳定长久,我这种燃起的三分钟热度自然是无法支撑。面完几家后才发现,服务业真的挺辛苦的,而且毫无经验的我基本要全部从头学,然后自己默默就打了退堂鼓。
当你不再那么执着于曾经的经验和“圈子”,走出来之后,就会发现生活里更多的可能性,虽然咖啡馆最终也是没去成,但这条路走不通,还有其他的路可以走。
在这一年里我四处接过挺多乱七八糟的散活——
帮人写过15块钱一条的微博;语音转录;微信公号内容排版;参加某公司线上用户交流,聊天3小时赚了300块;在折扣活动密集的年底,去过商城做兼职柜姐卖口红,每天站7个小时,工资算时薪,没有提成。有时,销售懒得应付或者忙不过来,也会被临时叫去定上,哪里需要哪里搬;还给观影团做过志愿者,组织大家签到、然后发票,钱很少,但可以蹭一场电影看。朋友和之前的同事偶尔给我介绍一些写稿、执行的小活……钱不多,但勉强能让我在北京活下去。
其实挺开心的,感觉时间都是自己的,想做什么都行,也少了很多不必要的social,就连微信界面也可以一直保持清爽(有随手删聊天记录习惯的人真的受不了一打开微信就堆满了各种聊天框,lastday那天清空了所有工作群),每天可以吃自己做的饭菜,傍晚下楼去附近的公园溜溜弯,然后找个角落坐下,发发呆,看看周围的树木和花草、来往的人……因为不工作,可以从那个快速运转的轨道上下来,所以自己也难得的可以放慢脚步,感受身边的一切。记得有次去前门本来想穿过胡同去一家喜欢的咖啡馆,来来回回绕了好久发现路因为疫情都被封了,换作以前一定会生气烦躁,但那天没有,心想着:没有路就不去了呗,改变计划去往另一个地方就好了。
很难得的能在加速度的北京里放缓脚步,好好生活,在这一年里我感受了太多“奢侈”的小事了,比如很朋友面对面聊天,不知不觉从白天聊到了晚上;比如一天不看手机也不会慌张;比如:可以在清晨去店里买到刚到货最新鲜的葡萄……
看起来自由自在,但是,“free”这件事也远比想象中的艰难,更容易让人焦虑。在不工作的这一年里,生活的未知感格外强烈,每个月的收入金额和来源都是不确定的,而且各种事情也常常发生变化。
就比如4月有个姐姐说,公司有活想找我一起做,周期半年,最晚下周开始。可隔了两天她找到我:客户公司内部出了变动,项目暂时没定。就这么一直拖到现在都没有音讯;5月接过一个科普节目底稿撰写的活,当时看了很多相关文献,前后改过两版,加起来大概2w字,对方说选题卡在了领导那里,后来也没了下文;也有做一半突然中断的,对方催着我们搞完了方案、执行案,隔天就找了个理由暂停了合作;还有年前做的项目,年后因为遇到疫情钱付不出来了的……有太多太多了。
没有了固定收入,生活里有一点变动就会让你很不安,有时候躺在床上,脑子里突然蹦出“下个月可咋办”,尤其是看着银行卡里的钱越来越少,心里一紧,焦虑感席卷而来。
更可怕的是,这还不是“free”期间焦虑感的唯一来源。
这是个大家都在拼命往前奔跑的年代,在不工作的日子里,有时不经意回望这期间无数个在躺着刷手机、家务、做饭、发呆之间走没了的日夜,看看身边忙到飞起的朋友,再看看“停滞不前”的自己,也会恐慌,好像在不知不觉间,时间已经在彼此间划出了一道鸿沟。离职前信誓旦旦立下的flag,一年后仍旧立在那里,在时间的催化下它从“满怀期待”变成了“什么都没做”的愧疚和空虚。
曾经前后脚离职的同事休息一段时间后陆续都找了工作,即便没有合适的,将就着也都去上班了;身边的朋友也经常打趣:“你还是有钱,这么久都不去上班”……每次我都会沮丧,会对自己产生怀疑,没钱的我是不是不应该这样?
疫情蔓延,整个世界停滞那会儿,心里是有一点小庆幸的:“大家都停下来了,自己也有理由正大光明的懒散和不上进了”……可当一切慢慢恢复正常,大家因为工作又不得不奔跑起来时,没有工作束缚且仍旧懒散的我,心里时常会有种负罪感。
从离职前就说要写一些自己真正想写的东西,可是一直以来因为害怕自己写的太烂,害怕面对失败,因为有大把时间觉得可以慢慢来,因为懒散会上瘾……就这么一拖再拖,一年都过去了。我们总是在和自己拉扯、较量,有时候只要稍稍松懈一点,再松懈一点,对面的那个你就会立马膨胀、发展壮大起来,想要再次收住就得付诸多几倍的勇气和力气。
也挣扎够久了,现在似乎已经没有借口可以再拖下去,心里的预警也已经拉响:可能再拖下去这件事就要不了了之了,以后回忆起来一定会是最大的遗憾,所以咬咬牙还是决定先迈出这一步,管它结果怎样呢,就从这篇文章开始吧。